处暑过后,秋燥怎么办医生来教路
非江门日报社的内容传播载体 转载本报原创内容须获书面授权 不知不觉,周日就是“处暑”了。处暑过后,气候渐渐干燥,要当心“秋燥”伤人。医院副主任医师张黎辉提醒:若受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的“骚扰”,就要想办法对付“秋燥”了。 温燥与凉燥,养生各不同 入秋后,不少有经验的家庭主妇就开始有意识地通过食补给家人“润燥”。对此,张黎辉表示,根据时令及发病特点,中医将秋燥分为两种,温燥和凉燥,养生重点各有不同。 温燥属于在秋天初期所感受到的燥邪,往往带有夏的余热,是干燥中带有热的感觉,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干咳少痰、咽干口燥、小便量少、大便干结等。对于温燥,养生原则要以清热滋润为主。 凉燥则带有晚秋的寒气,表现为微有发热、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头微痛等症状。对于凉燥,养生原则要以滋阴润燥为主。 中秋节可以算是温燥和凉燥的转折点,中秋过后凉意开始显现,同时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比较明显。此时,温燥慢慢向凉燥过度,因此润燥的侧重也应该有所改变。 张黎辉说,慢性呼吸及肺部疾患的人群,老人、儿童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阴虚体质人群易感“秋燥”。 “处暑”过后,谨防阴虚火旺 中医认为,人的健康和气候、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刚从夏日酷暑中熬过来的人,又进入“秋燥”之中,常会出现阴虚火旺的症状,因此,此时养生应注重养阴、去燥火。可以适当吃一些生津止渴、润喉去燥的水果,如山竹、雪梨等,能缓解秋燥,生津润肺。 那么,如何自我判断是否阴虚火旺?张黎辉说,通常有以下症状: 咽干口燥、心烦易怒、烘热火旺、舌质红绛;午后潮热、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伴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疼痛、伴头昏、腰酸乏力等。 “如果作息不注意,症状容易加重,因此,职场人士要尽量少熬夜,特别是连续熬夜。”张黎辉说,若因特殊工种,必须熬夜的人群,则建议晚上喝点银耳莲子汤,适当加些冰糖和枸杞,不仅味道好,还能滋阴、补充能量。 温馨提醒 “对付‘秋燥’,首推川贝炖雪梨,有润燥化痰之功效。食材好找,也不贵,但却很有效。”张黎辉说,此外,杏仁炖雪梨,或陈皮炖雪梨,效果也不错。若是工作比较忙,也可以直接用桑叶、胖大海或罗汉果泡水喝,比单纯喝白开水效果更好,会让喉咙更滋润。同时,为了防止秋燥,应不食或少食燥热伤津之品,远离烧烤、麻辣烫、羊肉串等食物,多吃新鲜果蔬。 中医认为,“处暑”节气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必须作相应调整。张黎辉说,“要睡好‘子午觉’,即每天的子时(晚上11时至凌晨1时)和午时(中午11时至1时)入睡。” 由于秋天天气比较凉爽,很多人喜欢进行户外运动。对此,张黎辉特别提醒,运动时要注意不要过于剧烈,避免伤筋,患有慢性咽炎、鼻炎等呼吸道人群,最好不要再早晚天凉的时候锻炼,同时远离空气污染的地方,以免加重病情或复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ngdahaia.com/pdhxw/8223.html
- 上一篇文章: 警讯咽炎反复太难受,用这几物泡水喝,清咽
- 下一篇文章: 须知慢性咽炎,喉咙总有痰,6味中药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