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磁石
咸,寒。归肝、心、肾经。 平肝潜阳,聪耳明目,镇惊安神,纳气平喘。用于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惊悸失眠,肾虚气喘。 水坑引发的思考 《得配本草》记载,磁石得朱砂、神曲,交心肾治目昏内障,磁石使精水不外溢,朱砂使邪火不上侵。 爷爷,磁石怎么能聪耳明目,小指月不解地问。 老爷爷没有正面回答指月,而是带他到竹篱茅舍外面的一个水坑,正逢雨后天晴,这水坑非常清澈,爷爷叫指月拿来一根竹子,然后爷爷随手把竹子插到水坑里用力一搅,这水坑马上因为搅动而浊水上泛,整个清澈的水坑一下子变得浑浊了。 爷爷笑笑地问指月说,明白了吗? 指月摇摇头,看不出所以然。 爷爷接着说,这潭水什么时候能变清呢? 小指月说,只要不要再去惊扰这水,不去搅动它,过不久它又慢慢澄清下来。 老爷爷说,水之澄清,如耳目之清明,人体清升浊降,百病消除。如若清浊混沌,不能各司其属,气机紊乱,百病丛生,所以惊扰则气乱,恐怯则气浮。如此气乱且浮,则如同以竹棒搅水坑,满坑混水,不见清澈。 怯则气浮,重可去怯,这是徐之才《十剂》里头的精华。所以直须用重镇之药,镇其恐怯,定其惊乱,则浊自降,水自清,目自明,耳自聪。此磁石重可去怯,降可平逆之理也。这样恐怯惊乱得平,耳目自然清明。如同你不去扰乱这潭水,水自然变清。 小指月恍然大悟,人体用药之理,跟大自然物理,真是一一通应,若非爷爷循循善诱,仔细观察,我怎么也想不透这其中的道理啊! 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何老年人耳聋左慈丸里头,用六味地黄丸,还要加磁石,能够聪耳明目的道理。 有个病人因为一场交通事故,受到严重惊吓,神不守舍,晚上睡眠难安,最让他苦恼的是视力严重减退,而且听力出现障碍。四五十岁人的眼目,就像八九十岁的老人一样,他赶紧去耳鼻喉科。 医生给他用了不少治眼耳的药,既有内服六味地黄丸,也有外用明目眼药水,可治来治去,还是没有效果。 老爷爷说,我们就换一种方式,指月你看他心脉跳得不整齐,偏数,这反映什么呢? 小指月说,反映病人受到过惊吓,气机逆乱。 老爷爷说,所以他一派浊阴不降,蒙蔽清窍,所以清窍没法清明。 小指月说,爷爷,我知道了,就用磁石。 老爷爷点点头说,用磁朱丸,磁石配朱砂,还有神曲。 病人说,这不是治癫痫,失眠,惊狂的药吗? 原来病人是个中医爱好者,对中医略懂一二。 老爷爷说,没错,磁朱丸治惊悸失眠是常法,活用它来治疗耳不聪,目不明,浊阴不降上扰,却是变法,取它重镇下降,安神定志之功。这样神得安则目睛明,志得定则耳窍聪。 病人似懂非懂,回去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吃了十几天的磁朱丸,发现耳朵一天比一天清晰,眼睛一天比一天明亮,睡觉一天比一天好,他心中大喜,终于找对药了,于是吃了整整一个月的药,又恢复了交通意外以前的视力听力。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本草纲目》记载,磁石者法水,色黑入肾,故治肾家诸病而通耳明目。一士子频病目,渐觉昏暗生翳。时珍用东垣羌活胜风汤加减法与服,而以磁朱丸佐之,两月遂如故,盖磁石入肾,镇养真精,使神水不外移;朱砂入心,镇养心血,使邪火不上侵;佐以神曲,消化滞气,生熟并用,温养脾胃发生炎气,乃道家黄婆媒合婴奼之理,制方者宜窥造化之奥乎?方见孙真人《千金》神曲丸,但云明目,百岁可读细书,而未发出药微义也,孰谓古方不可治今病耶?独孤滔云:磁矾坚顽之物,无融化之气,止可假其气服食,不可久服渣滓,必有大患。夫药以治病,中病则止,砒硇犹可饵服,何独磁石不可服耶?磁石既炼,亦匪坚顽之物,惟在用者能得病情而中的尔。 磁石拾珍 1、《名医别录》记载,磁石治喉痛。 指月按:咽喉痛有多方面原因,少阴肾经循咽喉,所以慢性咽炎,其中有一种是因少阴肾经虚火上攻,每每熬夜纵欲后喉痛加重。《本草求真》曰,磁石入肾镇阴,使阴气龙火不得上升,所以用磁石咸入肾,它能坠炎上之火以定志,引肺脏之气以入肾。重镇降逆。善于吸纳,引火归元,而咽痛自止。 2、《千金方》记载,磁朱丸治耳鸣嘈嘈。明目,百岁可读细书,常服益眼力。 指月按:磁石入肾,肾主骨,开窍于耳。磁石善吸纳,能纳气归元,这样肾中元气自足,百邪退听,耳目受荫。 3、《寿亲养老新书》记载磁石粥,治老人耳聋,用磁石跟猪肾,煮粥食,经年累月,气力强盛,年若童子。 指月按:李时珍讲磁石治肾家诸病,肾主骨,强肾所以壮骨,骨壮则肾之窍耳为之聪。所以磁石配猪肾能加强引药入肾效果。肾藏精,开窍于耳。故磁石粥乃老人容易接受的一种药膳。 4、张炳秀经验阴阳互根,磁石质重潜降,张师临证每遇及阴寒、阳衰之证须用附桂等温热之品时,常佐以一味磁石,先煎入药。张师曾告吾辈“此乃先师王乐匋公所教”。阴阳水火,互根消长,阴阳之中复有互藏之道,阴中有阳,阳中藏阴。药物的配伍,也当与此理相谋,方可应“道”而愈。“治寒以热”,肾阳亏虚,沉寒痼冷之疾,非大温大热之剂不能举其功,于大队辛燥、温热、助阳药中独加磁石一味,磁石性寒质重,李时珍谓其“法水色黑入肾”,旨在取其性寒重坠之性。 指月按:孙思邈《千金方》用“磁石5斤,清酒渍二七日”,治“阳事不起”。 可见《内经》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所以壮阳而不固密,等于白壮。故用桂附等温热之品时,通常要配以磁石这些矿石封藏类药,善于使阳气固密,不会发散消耗掉。更能助肾封藏,以壮其阳。 更多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点击查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目录1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目录2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牛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鸡血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王不留行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月季花、凌霄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土鳖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马钱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自然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苏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骨碎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血竭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儿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刘寄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三棱、莪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水蛭、虻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斑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穿山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半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天南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附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芥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皂荚、皂角刺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旋覆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猫爪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川贝母、浙贝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瓜蒌(全瓜蒌、瓜蒌仁、瓜蒌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竹茹(竹沥、天竺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前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桔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胖大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海藻、昆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黄药子(黄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海蛤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海浮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瓦楞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礞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苦杏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苏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百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紫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款冬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枇杷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桑白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葶苈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矮地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罗汉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满山红、胡颓子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朱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ngdahaia.com/pdhtx/9762.html
- 上一篇文章: 女包工头,想老公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