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着眼小处着手

——“三年级习作起步教学实践与探索”教研教改活动

一次下到年级组,老师们正在讨论一个话题:三年级上册的第一篇作文是《我的课余生活》。本以为课余生活嘛,孩子们每天都有,应该很有话可以写,于是老师们从孩子们熟悉的游戏入手进行教学。课堂上孩子们说了很多自己喜欢的游戏,有老游戏贴膏药、警察抓小偷等,也有他们自创的游戏:星球大战。再延伸到学生课余喜欢进行的各类活动,如看书、踢球等。在与孩子们交谈的同时,还不时地追问他们玩游戏或进行活动时的心情、发生的趣事等,课堂对话比较活跃,孩子们很愿意进行口头表达。当觉得孩子们应该有话可写,也有书面表达的愿望时,便请他们把自己最喜欢的课余活动写下来。可是结果却出乎意料,能按时上交的不到50%的学生,每个班都有几位学生只写了五六句话,更有学生直截了当地告诉老师:不会写。

开学第一次语文教研活动,我把这一情景描绘给大家,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均有同感。因教学中有了共同的困惑和问题,于是大家商量将起步作文教学策略的研讨作为语文组教研教改的主题。

一、课标对比,找到探寻点

我们都知道,起步作文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一学段只有“写话”的要求,它强调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而进入第二学段,面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则要求孩子们乐于书面表达,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观察周围的世界,能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者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由写话上升到习作、由愿意写到写清楚、由学习使用到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各方面的要求都有了质的区别。

研讨的第一步,大家一起着手查找学习资料,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为此,教研组设计出学习记录表格,即将学习的任务落到实处,又提纲挈领地把握作文教学的学段要求。针对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提出的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理念。我们探索出了“高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起步习作教学策略,具体来说是围绕“明确习作目标”及“教学举措得当”两个方面来展开。

二、教材研读,找到切入点

以哪个单元的作文为范例提供研讨的切入点,我们将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发放到每一位老师手上。要求老师将8个单元的习作要求分列出来,并以年级组为单位,分组进行比对探讨,分析每个单元设置的意图。当老师们带着组内的分析进行交流时产生了许多共鸣。老师们发现,语文教材虽然结合每个单元的选文特点,编排了一次习作内容。但是大都是主题宽泛,内容杂而散,看似提供给学生很多的角度和素材,实则让老师们无从下手。老师们面对的孩子是刚从二年级要求的“对写话有兴趣”,转眼间过渡到三年级“乐于书面表达,写下感受最深的见闻”这样的大跨度转变,一时间孩子们对如此开放的内容只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内容是:“通过本组的学习,你一定对保护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次习作,就请你写一写这方面的内容。可以把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写成一篇短文;可以展开想象,写一写几年后家乡的环境;也可以写发生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有趣的事情。写完以后,多读几遍,修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环境保护”这样的话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应该很大很空泛的,这就需要老师帮忙,给孩子们的写作“搭桥”。结合当前的教学进度及此单元教学的难度,我们将这个单元的习作内容定为我们研讨的切入点。

三、课例研讨,找到落脚点

故事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经过集体备课,大家创造性地取舍习作训练点,找到这个环保主题里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调查点——保护湘江母亲河,又以本单元的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依托和例子,确定以《湘江的故事》为题作为作文教学的内容。由组内较为资深的老师来执教,以便最大限度地达成大家的设计意图。

教学中,我们定了三个目标:

1.引导孩子根据老师的设计意图,有顺序地进行想象和练说。

2.引导孩子将所学的好词好句灵活地运用到习作中,培养孩子的迁移能力。

3.通过本次习作指导,引起孩子对环境的







































治白癜风重庆哪家医院好
白癜风青少年基金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ngdahaia.com/pdhtx/1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