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31225/4316559.html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二杂蕴第一中世第一法纳息第一之一

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大毗婆沙论》的第二卷。可以讲,从第二卷开始就言归正传了。

「杂蕴第一中世第一法纳息第一之一」,「杂蕴」,就是不管论说什么主题的文辞、段落、经句,都给收纳到一起。「杂蕴」的「蕴」就是「部类」的意思。「世第一法」是「四加行」里面的内容。「纳息」就是「章节」的意思。

到底什么是四加行当中的「世第一法」呢?可能大家了解了相关的章节。如果要彻底领会章节的含义,就应该再详细地讲给大家听。

接下来,又是五百罗汉的讨论、切磋,问:为什么造这部论呢?

回答:想要帮助大家分别清楚「经藏」的种种含义(「契经」就是「经」的意思)。

为了让大家深入地了解「经」的法义,所以才造这个论。

然后就举例子,比如说,经里释迦佛曾经讲过:要是有一些修行者,「于诸行中不能如理思惟。能起世第一法。无有是处」。对于修行的每个步骤,你都要如理思惟(你都要非常清楚和了解),这样才能够证到「世第一法」。如果对修行中的这些步骤,你都不太了解,那么你不可能证到「世第一法」。

如果你不证到「世第一法」,那你也不可能入到「正性离生」。

「正性」就是如来的正性——纯正的佛性(佛的本体)。

如果大家不能够证得「世第一法」,那你不可能入到佛的正性(本体)当中,也不可能「离生」(远离生死轮回)。

如果不能够入到「正性离生」,你还想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也是不可能的。

佛在经里讲:要是有一些修行者「于诸行中,能如理思惟起世第一法,斯有是处」。如果有一些修行者了解修行过程中的每个步骤,能如理地思惟,然后修得「世第一法」,他就能够入「正性离生」,就能够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然后,阿罗汉们就说:这些经里虽然提到了「世第一法」这个名词概念,但是其实没有太详细地解释它,「世第一法」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经里讲得并不详细。但是这些经是这部《大毗婆沙论》的依处(因着有「经」,才有这部「论」的)。

因为这部论是为了解释经的,帮助我们了解经的法义的,所以说「经」是这部「论」的所依之处,「论」是由「经」而来。如果没有「经」,可能也就不会有这些「论」了。

那么,经里没显示的、没描述清楚的,在这部《大毗婆沙论》里就会详细地讲解清楚了。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透经的法义),所以就造了这部论。

然后,就有人问:为什么必须依着经造论呢?

回答是:因为造论的人想这样,不然你有什么因缘造部论呢?

论要为经服务,因为经是佛讲的嘛,为了帮助大家理解佛讲的话,所以造了论,这是为佛服务。

那么,为了帮助大家理解「经」而造「论」,这并没有违背法性,所以又何必故意不怀好意地去发难呢?

而且,又强调:一切的「阿毗达磨」(阿毗昙、论藏)不都是为了解释经里的法义吗?就是为了详细地分别清楚「经」里的法义,所以「阿毗达磨」才叫「阿毗达磨」呀!

接着又讲:所以,这些尊者就在各种经里编辑、摘取种种不相似的法义,把各种类别的法义都集结到一起了,分别进行解释和阐述,这就形成了「杂蕴」(讲什么的都有,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涵盖了)。

有的时候,尊者们又把经里关于种种「见趣」的分别解释,把它们编辑到一起了,就成了「见蕴」。

立了一蕴,就是一大部类,一共成立了八大部类。目的其实都是为了详细地分别一切「法相」(帮助我们搞懂经文中的法的真正含义)。

接下来,又有人问:尊者造了《大毗婆沙论》,为什么最开始就讲「世第一法」呢?是顺着次第讲种种功德;还是逆着次第讲种种功德;还是依着「顺抉择」,分先后次第而讲说呢?

如果真的是这样,做得对吗?造这部论,为什么开篇就讲「世第一法」呢?

提问题的这个人就说:你要是按照「顺次第」来讲说种种功德,应该先讲「不净观」,佛陀倡导初学者(最初的修行者)都是从「不净观」观起,先破对于肉身的执著(破我执);或者讲「持息念」(持息以摄念,就是安般守意观呼吸),这也对。

你要是给初学者讲,你应该先讲不净观或者讲观呼吸;再讲「四念处」(也叫「四念住」);再讲「三义观」;再讲「七处善」;然后再讲「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法」。应该是这样的顺序才对。

那么,你要是说逆着次第讲说诸功德的话,应该先讲阿罗汉果(四果),再讲三果,再讲二果,再讲一果(初果),然后再讲「见道」。

因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都是「证道位」,在「证道」之前是先「见道」,所以你要是逆着次第来讲种种功德,应该先讲四果,然后三果,然后二果,然后初果,证道位讲完了再讲见道位,然后再讲世第一法,这样才对呀,你怎么开篇就讲世第一法呢?

如果依着你个人内心的抉择,分了先后次第而讲说,那你针对「四加行位」来讲,也应该从「暖位、顶位、忍位」讲起,然后再讲「世第一法」这个位次。

说你顺着讲吧,也不对;说你逆着讲吧,也不对;要说你挑个话题来先讲吧,你这话题是四加行,你前三加行没讲,只讲第四个。所以别人就会好奇,说你怎么这样讲这个论呢?

这个质疑的人就说:像妙音尊者,他有一部论叫《生智论》,人家妙音尊者怎么讲《生智论》的呀?他也是按照四加行的顺序,什么是暖位、什么是顶位、什么是忍位、什么是世第一法位,人家讲四加行也是这样讲的。你要是不按照这三种次第就造个论,上来就讲世第一法,就怕有点儿杂乱。

这个质疑者还说:就好像佛在世的时候,尊者大迦多衍那(论议第一的大迦旃延尊者)成就了无边的稀有功德,对于无量的法,无论是「自相」还是「共相」,他都了解得非常清楚、透彻,他有着无有障碍的智慧,想应用什么智慧,智慧立刻就现在其前。而且,大迦旃延尊者勇猛精进,恒不断绝,已经能够善入到阿毗达磨的文义大海,他拥有着无边的觉慧,不可倾动,就像妙高山(须弥山)一样。大迦旃延尊者是「大论之王」,能够降伏其他外道所造的论。「自所立论无能当者」,所以大迦旃延尊者当时住世的时候,他真的是「大论师之王」啊,没有人能跟他所立的论匹敌的。

那么,现在也有一位尊者,叫迦多衍尼子(可以说是当今的迦旃延尊者)也是这样的。他们其实在造论的时候,也都是依照次序的。所以这个质疑的人就说,「何故造论先说世第一法耶」?你这个造《大毗婆沙论》的人,怎么上来就先讲世第一法呢?好奇怪呀。

关于这个问题,诸多的论师就有种种的答案了。有的就说,这部论里面没有按照顺的次第来讲种种功德,也没有按照逆的次第讲说种种功德,也没有依照内心的抉择,先挑一个话题,分先后次第讲。

造论的这个人想讲了,他就随顺着内心,就讲了嘛。既然世第一法,他讲得很对,并没有违背法相真义,你又何必针对这个问题而较真呢?你就听世第一法,看他讲得对不对,就可以了,你为什么要这样地去发难呢?

然后,也有的论师这样回答:「阿毗达磨性相所显非如契经宁求次第」。这个「阿毗达磨」(论藏),就是为了显发「性相」(显发一切万法的本质以及表象的)。前面在第一卷里提到了,说学经的时候,你可以按照次第顺序,因为佛是先讲这个,再讲另一个的,然后一个一个,有次第顺序;但是,论藏是挑着话题来讨论的,是帮助我们去理解经文的法义,所以不用求次第顺序。

然后,这个论师又说:这个「阿毗达磨」(论藏),它很详细地论「道」(很详细地去研讨这个「道」的真实法义,万物真正的本质);这个论藏的目的就是抉择诸法的真实性相(想让我们把一切法的真实本质与表象搞清楚)。

想想一切万法的本质与表象已经够繁复的、够复杂的了,大家就不用在其中再去纠结那个次第了。如果说论藏本身都够复杂、够难懂了,你再去纠节那个次第呀、顺序呀等等,就增加了它的繁复,难以理解。对于众生理解法义来讲,也没有太大的益处。

还有的论师回答,说:你们就不应该问这个问题,说为什么《大毗婆沙论》先讲「世第一法」,为什么呢?因为经里曾经先讲了世第一法。我们这个论是依着经而来的,经里先讲了它,我们论就先讲它,很正常啊。我们这些论师是依着经来造了论的,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先讲世第一法了。

接下来,就又有人就追问,说:为什么佛在经里先讲世第一法呢?

回答者说:因为众生的根性在那儿嘛,佛观了一下他所度化的众生的根性(「分齐」就是根性、层次的意思)。佛一观,这个众生适合听这个法,观到这个众生已经得到了下中品的「忍」位了,还没有得到上品的「忍」,也没有证得世第一法。这个众生就差这个了,下中品「忍」位已经证到了,上品的「忍」还差一点,那么世第一法就还没有证到。

佛想让这个众生知道他接下来修行的一些表征、一些步骤,讲这个,想要让这个众生了解(他缺什么,就补什么),所以就先讲了世第一法。

比如说,佛看到这个众生,他在诸多的营养素里就缺维生素E,就直接讲维生素E的好处、它的特性……这也很正常,缺什么补什么嘛。

所以才引出前面引用的经文(就是佛说):要是有一些修行者对于修行的这些步骤不能如理地思惟,他就不能够证得世第一法……所以佛讲世第一法,就是针对众生的根性和需要而讲的。

看到这个众生已经证得了下中品「忍」位,还没有证得上品「忍」,那么佛给他讲,讲着讲着,他就能如理地思惟,慢慢地证得上品「忍」位。

他先了解那个修行层次大概是什么样子,就好像我们在学《华严经》「十地品」的时候,你学到初地的时候,对于二地最好也有所了知;学到二地的时候,对于三地最好有所了知……又好像我们开车开到这里的时候,对于在下一个红绿灯右转还是左转,提前要了知一下,这个路线方向要先明确,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大毗婆沙论》之所以先讲世第一法,是因为经里先讲了世第一法;经里先讲世第一法,是因为佛刚好遇到了一个应该被度化的众生,这个众生就差这个法,佛就给他讲这个法的重要性,直接就开讲了,是这样子的。今天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吧。学《大毗婆沙论》,不仅仅很开掘我们的智慧,其实也是很锻炼我们的口才,甚至说论议(辩论方面的才华)。希望我们在学习的时候,真正地有走入现场的感觉,甚至对于个别的论题,你也可以设想一下自己的答案,然后再跟阿罗汉们的见解进行对照,就知道是否还有差距了。有一些差距可能是实修不足造成的,或者是知识面的狭窄,或者就是广学多闻的欠缺,这使得我们只能干巴巴地听阿罗汉们讨论,却没有办法参与进去。但是,相信天天跟这些圣者、尊者一起熏修,慢慢地,我们会越来越提升的。感谢本师释迦牟尼佛!感谢五百大阿罗汉!

往期推荐

《大毗婆沙论》第一卷“诸智之源,诸论巅峰”

《大毗婆沙论》第一卷“阿毗达磨的重要性”

《大毗婆沙论》第一卷“阿毗达磨的意义”

《大毗婆沙论》第一卷“五因缘使阿罗汉退转”

《大毗婆沙论》第一卷“四种慧”

《大毗婆沙论》第一卷“如实觉”

《大毗婆沙论》第一卷“无漏慧根”

《大毗婆沙论》第一卷“论中之王”

《大毗婆沙论》第一卷“为何造此论”

《大毗婆沙论》第一卷“经律论的差别”

《大毗婆沙论》第一卷“罗汉讨论”

《大毗婆沙论》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ngdahaia.com/pdhgj/6450.html